美琳退休後的日子,一下子空了下來。每天早晨醒來,不再有急匆匆的上班壓力,反而有些不知所措。美琳就是在那個時候,被拉進了高中同學的微信群。群裡每天消息不斷,最熱鬧的就是每週一次的K歌活動。起初美琳只是旁觀,看著老同學們發上來的一首首歌,心裡癢癢的,卻從不敢開口。
美琳這人,從小就知道自己不是唱歌的料。小學音樂課上,老師讓我們一個一個站起來唱音階,到美琳這兒總是卡殼。同學們捂著嘴笑,音樂老師無奈地搖搖頭。從那以後,美琳就把自己歸為“不會唱歌”的那類人。即便是最親近的朋友聚會,美琳也從不拿麥克風。
可是看著群裡那些老同學,一個個唱得那麼盡興,不管好壞都敢發出來,美琳忽然覺得自己錯過太多。尤其是看到張麗華發的歌——就是那個高中時候就嗓音出眾的女生。現在退休了,她的聲音不但沒老,反而更添了幾分韻味。她唱《茉莉花》,真的有種宋祖英的味道,高音清亮,低音婉轉,聽得人心裡直顫。
“試試嘛,又沒人笑話你。”群裡最活躍的王大姐私信美琳,“咱們都這歲數了,還有什麼不好意思的?”
就衝這句話,美琳下定決心要學唱歌。
美琳報了個聲樂班,老師是一個年輕姑娘,姓林,聲音甜美,教學卻十分嚴格。第一節課,她讓美琳隨便唱幾句,美琳扭捏了半天,才小聲哼了一段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。唱完美琳自己都覺得難聽,臉熱得發燙。
林老師卻點點頭:“阿姨,您音準其實不錯,就是氣息太淺,聲音都堵在喉嚨裡了。”
原來唱歌還有這麼多門道。美琳從最基礎的呼吸練起,每天早晨對著窗戶“嘶嘶”地吐氣,鄰居大概覺得美琳這人古怪得很。然後學發聲位置,找共鳴點,那些專業術語聽得美琳頭暈,但還是堅持練習。有時候練得嗓子發乾,喝多少水都不管用。
練習了三個月,美琳終於在群裡發了第一首歌《甜蜜蜜》。手抖著按下發送鍵,心臟怦怦直跳。不一會兒,群裡跳出十幾條消息。
“進步很大啊!” “音準好多了!” “繼續加油!”
雖然都是鼓勵,但美琳心裡明白,這離“好聽”還差得遠。不過總算邁出了第一步。
與此同時,張麗華依然每週都會發歌。她唱《青藏高原》,那幾個高音拔得又穩又亮;她唱《天涯歌女》,那份婉轉纏綿讓人聽了心醉。最氣人的是,她從來不說什麼練習的事,好像張嘴就能唱成這樣。有同學問她怎麼唱得這麼好,她總是回一句:“隨便唱唱,沒什麼技巧。”
而美琳,每天堅持練習一個小時,雷打不動。林老師教的方法漸漸起了效果,美琳能感覺到自己的聲音不再那麼乾澀,氣息也穩了一些。群裡發歌時,收到的讚美也多了起來。但每次聽完張麗華的歌,那點進步帶來的喜悅就蕩然無存。她那把嗓子,是美琳再怎麼練都趕不上的。
這種差距在半年後的聚會上尤為明顯。那天是高中畢業四十周年,十幾個人訂了個大包間。張麗華一首《我和我的祖國》鎮住了全場,掌聲雷動。輪到美琳唱《又見炊煙》,雖然也能完整唱下來,但相比之下總是差那麼點味道。
聚會結束後,幾個同學坐在一起聊天,不知誰起了話頭:“要說唱歌這事,還真是看天賦。麗華這嗓子,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。”
這話本來沒什麼惡意,卻一下子點燃了話題。
“可不是嘛,有些人不用學就唱得好,像我們這種五音不全的,再怎麼學也是白搭。”說這話的是老李,群裡著名的跑調大王,但從不妨礙他唱得開心。
這時王大姐不樂意了:“話不能這麼說,學習肯定是有用的。你看美琳,半年前還不敢開口,現在唱得多好。”
張麗華笑了笑:“其實我覺得唱歌就是抒發感情,技巧不重要,感情到了就行。”
這話讓美琳心裡有些不舒服。美琳花了這麼多時間精力學習,到她這兒反而成了“不重要”的東西。
“感情當然重要,但技巧能讓感情表達得更好。”美琳難得地反駁了一句,“我以前不是不想表達感情,是聲音不聽使喚啊。”
這下可好,包間裡立刻分成了兩派。
一派認為唱歌重在開心,有天賦當然好,沒天賦也不用強求:“都這歲數了,開心最重要,何必那麼較真?”老李是這派的堅定支持者。
另一派則認為,既然喜歡就應該學習,提高之後會更開心:“做事認真點怎麼了?退休了就不能追求進步了?”王大姐嗓門越來越大。
還有中間派試圖和稀泥:“天賦重要,學習也重要,二者結合最好......”
張麗華倒是沒再說什麼,只是微笑著聽大家爭論。那天的話題最終不了了之,但關於“唱歌要不要專門去學”的討論,卻在群裡持續了好幾天。
有意思的是,這次討論之後,群裡悄悄起了變化。以前只潛水不發歌的幾個人,開始嘗試著發作品了,還時不時問美琳上課都學些什麼。老李雖然依然跑調,卻開始注意節奏了:“美琳老師,這個節拍我怎麼老是踩不準?”
最讓美琳意外的是張麗華。一次聚會後,她悄悄拉住美琳:“其實我很羨慕你們這樣規範學過的。我唱歌全憑感覺,有時候想唱某些歌,但技巧不夠就是唱不好。你能不能把林老師的聯繫方式推給我?”
美琳驚訝地看著她:“你還需要學啊?你唱得那麼好了。”
她搖搖頭:“哪有人真正十全十美?我高音是還行,但中低音區其實很一般。而且我不會用氣,唱兩三首歌就累了。以前總覺得靠天賦就夠了,現在看你們進步這麼快,我也心癢了。”
這天晚上,美琳躺在床上想了很久。原來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進步,哪怕是被公認為“天生好嗓子”的人,也有自己的瓶頸和困惑。
後來,張麗華真的去找林老師學了聲樂。半年後,她發了一首《蘆花》,群裡一下子炸開了鍋。那首歌難度很大,既有婉轉低迴的部分,又有高亢嘹亮的段落。她唱得情感充沛,技巧純熟,明顯比以前更加收放自如。
“麗華,你這水平都快能開演唱會了!”老李評論道。
張麗華回了個笑臉:“還得謝謝美琳推薦的好老師。系統學了才知道,以前自己野路子的毛病那麼多。”
現在,她們的K歌群越發活躍了。有像美琳這樣從零學起的,有像張麗華這樣錦上添花的,也有像老李這樣自得其樂的。大家不再爭論天賦與學習哪個更重要,而是互相交流哪首歌適合練習氣息,哪個技巧能讓高音更輕鬆。
上週聚會,美琳和張麗華合唱了一首《花開富貴》。她主旋律,美琳和聲。唱完大家都說配合默契,聲音相得益彰。沒有誰知道,為了這短短四分鐘的歌,她們在線下練習了多少次。
回家路上,美琳忽然想起一年半前剛開始學唱歌的時候,問過林老師一個問題:“我這麼練,能趕上那些天生好嗓子的人嗎?”
當時林老師說:“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一無二的。學習不是為了比別人強,是為了比昨天的自己更好。”
如今美琳終於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。這五百多個日子,美琳不僅學會了唱歌,更學會了如何看待自己,如何看待他人。天賦或許決定了起跑線,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追求,卻讓她們永遠在路上,永遠年輕。窗外的夕陽正好,美琳輕輕哼起剛學的新歌,心裡滿是平靜的喜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