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業警示:當「高管 IP」成為雙刃劍,企業該如何給流量系安全帶?把「人格化行銷」關進制度的籠子,人格化行銷不是原罪,但要用制度給「人設」系上安全帶。華為余承東、榮耀趙明、OPPO 劉作虎,也頻頻下場「爆料」,但無一例外都實行「雙帳號」策略:個人帳號只談生活,官方帳號才發產品;對外演講 PPT 由法務、合規雙重水印,一旦外洩可追溯到人。小米此前為了「親民」讓高管與粉絲零距離,卻忽視了「零風險」才應該是零距離的前提。

建立「分級保密」+「場景脫敏」機制。手機行業節奏快,高管需要與媒體、券商、渠道高頻互動,不可能完全閉嘴。那就把信息拆成三層:公開層(價格、外觀)、半公開層(配置、跑分)、機密層(成本、供應鏈)。半公開層統一由公關部製作「可外洩話術包」,高管個人只能引用,不得發揮;機密層一律上雲桌面,截圖即觸發警報。用「脫敏」代替「封口」,既保住行銷熱度,也保住核心秘密。

3.把「合規」寫進考核,與股票強掛鉤小米此次追加規定:若員工任期內出現一級違紀,已歸屬股票公司可按原價 50% 回購;若造成營收損失,按損失額 3 倍追償。只有把「犯錯成本」提高到傷筋動骨,才能讓「戰功文化」讓位於「合規文化」。離職合規審查「延長追溯期」目前小米對高管離職審查期為兩年,王騰事件後,內部建議延長至四年,與股票歸屬期同步。凡在追溯期內發現洩密,仍可啟動回購、追償、行業通報,防止「帶病跳槽」。

個人反思:一句「接受代價」之後,還能做什麼?王騰在微博最後寫:「先休息一段時間再重新開始。」對一位 38 歲、正值職業黃金期的經理人而言,「重新開始」需要的不只是勇氣,更是系統復盤:建立「信息邊界感」——把公開演講、行業分享、私下飯局徹底隔離,哪怕被朋友笑「嘴嚴」,也要把「可被信任」當成個人品牌的第一資產。

選擇「低敏感」賽道——汽車、IoT 短期內競業受限,可考慮智能硬體上下游、跨境出海、B2B 供應鏈等受監管較弱的領域,先脫離輿論漩渦,再證明管理能力。公開透明做背調——與其讓傳聞滿天飛,不如主動請第三方機構出具合規報告,向未來雇主、投資人、夥伴展示「錯誤邊界」與「改正動作」,把敘事權握在自己手裡。沉澱方法論輸出——將九年產品、渠道、品牌經驗沉澱為《中端機大戰》《性價比品牌運營筆記》等課程或書籍,用知識付費、顧問服務完成「聲譽變現」,同時重建專業權威。

雷軍的「淚斬」與行業的「長鳴警鐘」。三國故事裡,諸葛亮揮淚斬馬謖,為的是「立軍法」;今日雷軍「揮淚斬王騰」,同樣為的是「立規矩」。小米站在 1.7 億出貨量、1.4 萬億市值的高台上,任何一次高管失控,都可能被資本市場放大成「治理結構」缺陷。王騰的跌倒,不只是個人悲劇,更是「人格化行銷」時代的一次系統性校準:當流量成為生產資料,制度就必須升級為「安全閥」;當個人品牌與公司商譽深度綁定,合規就必須成為「生命線」。

對行業而言,王騰事件是一面鏡子,讓各大廠重新審視「明星高管」背後的風險敞口;對職業經理人而言,這是一場代價高昂的公共課:戰功再顯赫,也抵不過一次「不可逆的失信」;對用戶而言,這也是一次祛魅——原來發布會上那些「我偷偷告訴你們」的彩蛋,並不只是幽默,而可能是公司核心機密。

「接受該有的代價」只是第一步,真正的成長是把代價轉化為行業的共同知識。願下一次,我們再聽到「我來爆個料」時,先想起的不只是興奮,而是那道被制度、被敬畏、被職業底線牢牢守護的紅線。唯有如此,流量才能長久,品牌才能常青,個人才能從「大帝」的虛幻光環,真正邁向「可被信任」的成熟職業經理人之列。

點讚的用戶